青岛融合教育“盲盒”来了!在游戏中训练,在快乐中成长……
2020-12-31 11:01:14 来源:青岛融合教育发展中心
风靡网络的“盲盒”
你买过吗?
很多成人都乐此不疲
其实
盲盒传递的快乐的理念
在青岛融合教育中心
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已有应用了
【盲盒】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或者设计师单独设计出来的玩偶。之所以叫盲盒,是因为盒子上没有标注,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因此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就这点来看,这和买彩票颇为相像,都有赌运气的成分。
来看看我们的“盲盒”康训吧
▼

【特教版“盲盒”】
这样的游戏课,名字叫“箱中寻宝”。老师准备了一个看不见里面东西的箱子,然后将球、橡皮泥、动物模型、雪花片、卡片等东西放入箱子,就像抽奖箱一样,宝宝们对箱里面的东西都非常好奇。
其实,这样的游戏,与“盲盒”的道理是一样的,孩子们对里面的物品充满期待,每一件物品都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的快乐。

然后老师让宝宝把其中一种东西拿出来,这时候宝宝需要根据记忆,用手仔细触摸小东西才能判断所摸到的是什么,当他无法通过触摸来判断这个物品到底是啥的时候,老师会稍微描述形状、大小和触感,让宝宝更快把东西找出来。
箱中寻宝的游戏能满足宝宝的好奇心,还能让他们学会用触觉进行判断,一举两得。

除了这种“盲盒”
青岛融合教育发展中心的特教康训课
还引入了“明盒”——
将物品装在小筐子里
让孩子们进行分分类
一般认为儿童对于实物分类主要包括以下五种发展水平:不能分类、依据物体感知特点分类、依据生活情境分类、依据物体功用分类、依据概念分类。
不同年龄儿童分类能力情况有所不同,但随着年龄增长,基本上都是从第一类到第五类一次变化。特殊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规律与普通儿童存在一致性,但由于特殊儿童认知发展滞后及分类能力的发展,往往要落后普通儿童几岁,甚至更多,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从以物体的感知特点分类,生活情境分类,功用分类,概念分类等方面对特殊儿童的分类能力进行训练。
。
。
。
来看看我们的“明盒”康训吧

【物品分类】
由于孩子年龄较小,个训课上,物品分类训练也降低了难度,主要分为两大类。老师准备了差别比较大的类别:水果类(能吃的)和动物类(不能吃的),并准备了两个篮子。

老师两类物品卡片分别放在两个篮子里,递给孩子一张苹果卡片,并说“找同类”。接下来的进阶是把篮子撤除,提供更加自然的教学环境。之后呈现两种类别,对孩子说:“给我动物类的”或者“找一下水果”,孩子要从两类中正确找出目标。后期逐一呈现物品,问孩子:“这是什么类别?”孩子能够命名类别。
不同的分类训练

适合在学校教学中开展的分类训练有:感知特点分类、功用分类、概念分类。
1、以感知特点分类的训练
以感知特点分类的训练,要求特殊儿童能按外部特征,如大小、颜色、形状等对物体进行分类,该训练一方面可增加特殊儿童对物体外部特征的感知经验,另一方面可提高特殊儿童的分类能力,尤其是提高特殊儿童以此为依据进行分类的分类标准的稳定性,此训练阶段的关键是在已有感知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特殊儿童分类标准的稳定性。
2、以功用分类的训练
以功用分类的训练,要求特殊儿童能按物体的功用对物体进行分类,例如要求特殊儿童能根据已知的某种功能找出相应的物体或根据公用关系,在属于某类别的事物中挑出不属于该类别的事物等,训练的重点在于帮助特殊儿童认识物体的功用特征,并能够将此作为稳定的分类标准。
3、以概念分类的训练
要求特殊儿童在知道许多常见事物,可分为不同的概念类别,例如蔬菜、水果、服装等的基础上,能命名这些类别,并在某一类事物中挑出不是该类别的事物。
【拓展与延伸】
让特殊儿童在生活中学习,这是很能吸引他们学习兴趣的方式,而且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同功用的物品,可以扩大分类训练的范围和巩固所学的分类方法,教师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带特殊儿童去商店或到超市买东西,让他们对一些物品进行分类,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分类能力,生活中也可以和特殊儿童多进行一些有关物品的问答游戏,鼓励儿童答的越多越好,比如哪些东西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能够发光,哪些东西能够乘坐等等。
部分素材来源:丁勇特殊儿童认知训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青岛融合教育发展中心甘水湾幼儿园
我们的使命:关爱特殊儿童,促进心灵健康发展
我们的理念:“坚持以儿童为中心”“普特融合”“医教结合”
我们的服务:常年招收0-12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学习障碍、语言障碍、多动症等儿童
学校地址:青岛西海岸新区九龙江路53号
联系电话:0532-82798279
[上一篇:张开双手拥抱你——青岛融合教育公益宣讲活动走进高校 ]
[下一篇:揭秘!带你走进青岛融合自闭症儿童康训课堂,一起来“云观摩”吧…… ]